平时总能通过各种渠道看到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文章,其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仔细想想毕竟是文章,不一定有科学依据,所以露妈就开始找各类书籍。终于找到了,关于孩子从一出生到底要不要立马教育,我想这位父亲绝对有话语权,且随我一起往下看。
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人们所说的天才的例子:
(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考入莱比锡大学,后来又被歌廷根大学挽留;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讲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有赖于他的父亲教育有方。下面是这位父亲讨论关于孩子从一出生到底要不要教育的问题。
卡尔.威特说:
从孩子出生到他3岁的这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孩子的大脑在这一时期接受事物的方式同他长大后截然不同。
婴儿一出生时不能够分辨出人们的面孔,但是,过三四个月或是再晚一些,他就能将母亲和别人的面孔分辨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同面孔的特征进行了什么理行的分析后才记住的,而是他通过反复的观察,将母亲的面孔在他的大脑中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
在这里我不是贬低我的儿子,而是实事求事地说,任何人看到小卡尔出生时的情形绝对不会说他是天才,即使没有生理学、医学知识的人也会直接认定卡尔是个并不聪明的孩子。卡尔比预计的时间早了一个月出生,这意味着他先天不足,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孕育。这个多灾多难的“小可怜”出生时被脐带缠住了脖子,差一点就窒息而死。在医生的抢救下,有了气息,但是四肢抽搐、呼吸困难。医生当时说了一句令我十分痛心、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的话:“这个孩子明显先天不足,大脑看起来发育不健全。他今天是存活了,但是这对他自己,对你们却不一定是好事。”医生说的没错,小卡尔在婴儿时期连本能的反应都极为迟钝,他连像其他婴儿那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都不会,他母亲没办法只能把奶挤出来喂他。
虽然儿子表现出先天不足,但我决心仍然按原计划开展早期教育实验。因为他天生的禀赋不太好,我就要竭尽全力使他的禀赋发挥至九成、十成。以至更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在看到他智力的曙光时就开始教育。
我之所以如此重视早期教育,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断。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它隐藏在人体内,我们称这种隐藏的能力为潜能。例如:一棵树要是按照正常状态生长,它能够长40米高,虽然最终它不一定能长到那么高,但具有这个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要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成长,可以成长为一个智商高达100分的人,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这个理想的状态,如果你做到了,你的孩子就能成为天才。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树具备长到40米高的潜能,但是真正要长环境不好则长势更差,不过如果精心栽培、施肥也许能够长到18-21米,甚至可以长得更高。同理,就算是一个天生智商为100的孩子,假如根本不对他进行培养教育,最后顶多也就只能成为一个30智商的人,只能达到原来智商的1/3.不过要是培养得好,智商达到70甚至90是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能在智商的七成甚至九成。
能让孩子的潜力达到十成,这就是教育的理念。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世界上为什么天才不多呢?就是因为没有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以至于孩子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能尽早地挖掘诱导孩子发挥出这种潜力,就能培养出伟大的天才了。
所以,对于父母亲来说,生一下个健壮的孩子,仅仅是第一步,这之后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为重大。所以父母必须从孩子一出生,就对他进行正确的教育。
露妈总结:
我想有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关注到了文中“硬灌”一词,因为这个词对于现在上学的孩子来说就是一把利剑,他们极为反感。但是对于婴儿恰恰相反,重复的事情总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们和他玩躲猫猫,连续几分钟都做这个游戏,每次你的出现都会引发他“咯咯”的笑。所以这个“硬灌”模式对于婴幼儿还是相当有效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宝宝向上,回复以下数字获取攻略
50:初为人母,如何与第一阶段(出生至6周)的宝宝相处
49:对宠坏宝宝说NO,帮助宝宝成为既快乐又聪明的孩子!
27:难怪她儿子能当总统,她把科学培养孩子的十件事全干了
